越南、新加坡情況顯示國企未必是阻擋國家加入TPP的因素
國有企業是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的關鍵領域之一,也被不少中國分析者認為是美國通過TPP戰略遏制中國最明顯的陷阱。在最初對中國是否加入TPP的探討中,不少中國企業與中國官員談到TPP中的國企問題而色變。 的確,美國學者、政界人士也曾指明,實力強、規模大的國有企業是中國加入TPP的主要障礙之一,也可能是最大障礙。
美國智囊和有資深政府背景的律師曾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TPP及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中,國有企業是一個真正的問題(realproblem),不只是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 由于TPP談判的完整文本要在2016年初提交美國國會時才會公開,目前參考的文件是美國總統辦公室在TPP談判協議達成后公布的TPP協議摘要文件。該文件稱,對國有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規則制定,成為TPP的一個亮點。國企問題、互聯網與數字經濟、小企業利用貿易協議等是傳統貿易協定中沒有涉及而TPP作為“21世紀的自由貿易協定”卻致力解決的新問題。 “國企問題”單列一章 在美國此前簽訂的相關協定中,將國有企業定義為“一締約方擁有或通過所有權控制的企業”。目前公布的TPP摘要沒有體現對國有企業的定義。 TPP協議就“國有企業和指定壟斷”單列一章,公布的TPP協議摘要中提到: 1.所有TPP締約方都擁有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經常扮演著提供公共產品服務和其他行為的角色。 2.但是TPP締約方認識到在國企問題上達成框架制度的益處所在。 3.國企章節覆蓋了主要從事商業活動的大型國企。 4.締約方同意,確保各自的國有企業在實施商業采購和銷售時都是出于商業性考慮,除非這樣做同任何要求國有企業提供公共服務的授權不一致。 5.締約方還同意確保國有企業或者授權壟斷者不歧視其他的企業、貨物、服務或者其他締約方。 6.締約方同意提供各自境內的法院受理外國國有企業的商業活動訴訟,并確保行政管理機關對國企和私營企業采取不偏不倚的原則。 7.TPP締約方同意其各自提供給國有企業的非商業性資助不會對其他TPP締約方產生不利影響,以及提供給國企在別國境內生產和銷售貨物的非商業性資助不能對別國產業產生傷害。 8.TPP締約方同意共享一份各自的國企名單,以及各自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以及非商業性援助程度信息的清單,有需要的還需提供相關附加信息。 9.在本章附件中還有一些規定義務之外的情況,比如國家性或全球性危機,以及一國特殊情況等都將載列于附件。 公開的摘要中并不包含附件,所以尚不知附件中所列能夠享受國有企業豁免或例外的具體國家。 不過在TPP成員中,越南和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占國民經濟比重較高,此前談判中馬來西亞、秘魯、智利等國都表示反對。 美國主導將國企問題加入談判 2012年,美國正式提出在TPP中就國有企業進行談判,而且將國有企業作為關鍵內容納入TPP談判,這被看作是美國的戰略考慮。 有一種說法認為,TPP是沒有中國參加的關于中國的談判。其中最體現這一點的可能就是關于國企的條款。 TPP外,國企也是中美正在進行的BIT談判中美方主要的關切點之一。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中國項目經理肖恩·邁納(SeanMiner)和高級研究員加里·克萊德·霍夫鮑爾(GaryClydeHufbauer)此前撰文稱,國企是中美BIT談判的障礙之一。美國認為,中國的國有企業享受不公平的優勢,包括廉價的土地、低息貸款、補貼投入和有利監管等。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公布的TPP議題資料顯示,關于國有企業的談判議題將實現通過公平競爭為美國工人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的目標。 USTR公布的美方在國有企業議題上的具體談判目標為: 1.確保國有企業基于商業考慮來進行商業采購和銷售。 2.確保保留支持國有企業從事國內公共服務提供的能力。 3.確保享受補貼的國有企業不會對美國商業和工人造成傷害。 4.確保(一國)國有企業不會對其他成員方的企業、貨物和服務造成歧視性待遇。 5.確保建立國企透明度的規則。 比較USTR公布的美方對國企問題的談判目標和談判后公布的TPP協議摘要,美國成功將“基于商業考慮”一條寫入TPP。 “基于商業考慮”是指不受政府影響并符合相關業務或行業的私營企業的正常商業慣例。 邁納和克萊德在《國有企業與競爭政策:美國視角》一文中指出,美國談判代表希望確保監管機構和國企公平對待在華的美國企業,且在美開展經營活動的國企也不代表政府行事,因而有必要在BIT中寫入“基于商業考慮”。 邁納認為國企經營地管轄、信息披露等促進國企運營更透明、國企私企開展公平競爭的舉措可能載入TPP中。 此外邁納和克萊德認為,美國官員和企業希望看到國企運營更加透明,國企和私營企業開展公平競爭。實現這一目標的一項措施就是政府應將在其他國家管轄范圍內從事商業活動的國企交給活動所在國管轄,即國企不得提出任何“國家主權豁免”的主張!皣抑鳈嗷砻狻痹谒痉▽嵺`中一般表現為國家的行為及其財產或免受他國管轄。也就是說,一國不能以“國家主權豁免”為主張來否決另一國在其境內受理外國國企商業訴訟活動的管轄權。 智庫: 中國國企不必過分擔憂TPP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課題組認為,美國把TPP看作是FTAAP(亞太自貿區)或者世界貿易組織(WTO)未來形態的模板,考慮到中國的加入,會提前將國有企業的規則設定好。 對于TPP中的國企問題,上述課題組有如下判斷: 第一,國有企業條款可能需要較多的談判時間。在美國過去簽訂的自貿協定里,國有企業雖有所陳述,但篇幅不多,無法滿足約束國企的目標。要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約束,TPP中對國有企業的規則制定是另起爐灶,需要一定的時間評估。 第二,對國有企業不會有太苛刻的條款。盡管在不同國家,國企重要性有大小之分,但影響都很大,關系到國計民生。美國本身也有房地美、房利美、美國郵政服務公司等享受政府支持的國有企業。從平衡國內利益角度來看,美國對國有企業的核心要求將是競爭中立。(所謂“競爭中立”,指的是國有企業和其他私有企業面對同樣的市場環境,不會獲得額外的競爭優勢。) 第三,中國國有企業對加入TPP不必有過多負擔。越南是比中國落后的國家,國有企業GDP貢獻率達到40%,國企改革也比中國晚10年。新加坡屬于發達國家,國有企業GDP貢獻率達到60%以上,可以說是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樣板。 在此前TPP談判中,擁有許多國有企業的越南和新加坡希望TPP不要急于限制國企活動。而美國則希望TPP中有大量國企的國家進行國企改革,開放市場。通過給予最長5年的過渡期,為制定內外無差別的規則預留時間,減緩市場開放造成的影響。 分析認為,美國為盡早完成談判,可能就國企問題向越南等國進行了妥協。 |